2019年11月04日 10:03:45 来源:www.fndpw.com 作者:吴坤
10月29日,据多家媒体报道,国内文学界著名作家从维熙去世,享年86岁,作为“荷花淀派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,他曾
10月29日,据多家媒体报道,国内文学界著名作家从维熙去世,享年86岁,作为“荷花淀派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,他曾经出过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。 1933年,从维熙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的一个小山村。他聪明好学,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有作品发表。就作品而言,曾有人认为..
10月29日,据多家媒体报道,国内文学界著名作家从维熙去世,享年86岁,作为“荷花淀派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,他曾经出过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。
1933年,从维熙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的一个小山村。他聪明好学,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有作品发表。就作品而言,曾有人认为,从维熙受“荷花淀派”影响很大,是代表性作家之一。
从维熙热爱文学,曾当过教师以及报社记者、文艺编辑。他16岁开始写作,在艺术上师法孙犁,1957年之前,曾出版了《七月雨》和《曙光升起的早晨》等作品。
1979年,从维熙重返文坛,发表了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等多部作品。1984年后,他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创作长篇小说上,1985年即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《北国草》。
以后,他又完成了《裸雪》、《酒魂西行》、《逃犯》三部长篇小说的创作,《裸雪》还获了“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”。
据统计,从维熙著有中篇小说集《驿路折花》、《雪落黄河静无声》、《牵骆驼的人》、《鼻子备忘录》,以及《从维熙文集》等,并发表大量散文、随笔、文学短论等,部分作品译有英、法、德文版本。
由于生活环境和创作题材的变化,后来从维熙的小说创作已经与“荷花淀派”的风格大不相同。但从他的小说《裸雪》中可以看到,早年“荷花淀派”文学对他的影响仍然存在。
从维熙回忆自己改革开放之后的创作时,曾说:“用四个字可以概括我当时的生活:滔滔洪水。就是没有闲着的时候。我写作最多的一天,写了7300多字,当时都是笔耕,不是电脑。就是昼夜不停地写。”
晚年,从维熙为了能熟练使用电脑打字,特意学了五笔输入法。“我心想就给我一个月,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五笔给攻下来。”他憋了劲儿,二十天就把五笔输入法学会了。
在文学创作上,从维熙是一个创作成绩颇丰的作家。在生活中,他也是一个可亲可敬的朋友。
作家李辉与从维熙相识于1983年。当时两人都在北京日报社,从维熙年长,和李辉算是前后辈的关系。但两人很快成了忘年交,李辉习惯叫从维熙“老从”。在《我与老从》一文中,李辉写道,“他很愿听我说,因为他知道我是爱护他的。”
前阵子,李辉经常去看望从维熙。那时候从维熙已经在病中。
“这一天,老从告诉我,要把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手稿捐赠给巴金故居。我一听,心里非常感动。老从这部手稿珍藏至今,将之赠送巴金故居,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情怀。”李辉说。
“他也是一位很幸运的作家,能写出很好的作品。”李辉评价,“老从的好处就是能拿得起,放得下。”“他向来都是把苦难写出来了,就都过去了,没把这事当回事。因为这种乐观,他八十多岁了,还有很好的生活品质。”
“人类文明就像海洋,每种文化像一座灯塔,按理说灯光只能照亮一片海面,但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海洋,所以这样
2019-11-05 吴坤
继《尘埃落定》在200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之后,作家阿来又于2018年凭中篇小说《蘑菇圈》拿下第七届鲁迅文学奖
2019-11-04 吴坤
【文化苦旅】 1992年,作家余秋雨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《文化苦旅》,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他在
2019-11-04 吴坤
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龚江辉,是校园里的“明星人物”。他的统计学课程,每回都要早早占座。
2019-11-04 吴坤
她的书是一代文学青年的圣经,苏联驻美使馆曾在纽约送其“一套房”
2019-10-25 09:14:44